住有所居 安居乐业:保障性安居工程惠及1.4亿多群众
保障性安居工程惠及1.4亿多群众
住有所居 安居乐业
本报记者 吕佳蓉
住房乃民生之要、民生之依。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作为满足群众基本住房需求、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的重要任务,努力为百姓安居托底。十年来,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棚户区改造大力实施,住房公积金惠及群体逐步扩大,住房保障能力持续增强。
“原来住瓦房,家家户户之间凌乱拥挤,用水用电、交通都不方便,外面土路一下雨到处积水,坑坑洼洼。”提起在棚户区30多年的生活,江西省宜春市宜阳新区大塘社区居民易黎华感慨道。
随着宜春市秀江东路延伸段棚改项目的启动,易黎华所在社区的8个居民小组、350户陆续搬进了安置房。“现在的房子不仅住着舒服,配套设施也完善,学校、医院就在旁边,交通方便、绿化也好。”易黎华说。
棚户区改造是加快经济发展、实现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民心工程,也是改善群众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民生工程。宜春市坚持棚改为民、棚改惠民,对全市规划范围内的城市棚户区进行摸排整治,就近建设安置房。近十年来,完成棚户区改造23.7万户、2600余万平方米,60多万群众“出棚进楼”,搬进了配套齐全的现代化小区。
民以居为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历史上保障性安居工程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建设时期,累计完成投资14.8万亿元,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5900多万套,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实现应保尽保,1.4亿多群众喜圆安居梦。
走进浙江省义乌市科技创业园,一幢名为“安歆青年社区”的宿舍式公寓楼引人注意。这里是由义乌市人才发展集团与安歆集团合作管理的首家人才公寓综合体,用以保障园区企业人才、应邀来义就业创业的大学毕业生等的住房问题,让怀揣热情与梦想的青年人在这里扎下根。
陈晨是科创园一家电商企业的行政人员,自去年7月到义乌工作以来,在安歆青年社区已经住了一年多。“房间清爽干净,床铺舒适温馨,洗医护对讲衣机、冰箱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陈晨告诉记者,每月租金在1000元左右,加上水电费,一年也不到15000元。“对于刚毕业不久的我来说,这里的住房费用能减少一大笔开销。”
近年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指导督促地方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确定发展目标,建立基础制度,推动多方参与,落实支持政策,多主体、多渠道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2021年、2022年,全国建设筹集330万套(间)保障性租赁住房,可解决近1000万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困难。
住有所居,更要“住有宜居”。
“原来是脏乱差,现在掉了皮的楼体外墙重新进行了粉刷,盼了多年的加装电梯也在今年4月开工了。”提起小区改造前后的变化,家住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天一花园小区的王大爷夸赞“焕然一新”。
天一花园小区有6栋楼始建于1998年,去年惠山区将其认定为老旧小区进行了整治改造。如今小区内杂乱无章的飞线充电升级为充电桩,老旧门锁和路灯被统一更换,各项设施更加完善。“以前孩子们劝我搬走,现在安全又整洁,他们放心多了。”王大爷说。
据介绍,十年来,无锡市投入超45亿元财政资金,共计对661个、约2790万平方米的老旧小区实施改造,受益群众超38万户。
一个个老旧小区蝶变是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的生动实践。2019年,我国将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纳入保障性安居工程,政府加大了支持力度,给予资金补助。随着改造工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老旧小区焕发出新活力。2019年至202可视门铃1年,三年间全国累计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1.4万个,惠及居民2000多万户。
住有所居、安居乐业。十年来,从公租房到保障性租赁住房,从棚户区改造到老旧小区改造,从经济适用住房到共有产权住房,一项项住房保障举措在“一砖一瓦”中落地见效,垒砌起亿万民众“住有所居”的美好愿景。
此页面内容采编自中新网,仅供客户了解最新前沿资讯所用,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做删除处理。家家安科技,安全放心的视频语音呼叫可视对讲门禁无线门铃系统生产厂家。